初探秦汉时期的养马技术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秦朝与汉朝时期养马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养马技术的进步。

与先秦时期相比,秦汉时代的相马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养马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东汉时期付波将军马援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开创了“相马骨法”,并以此为代表,逐渐取代了其它相马方法并流行于世。

优良品种马匹的引入与繁殖,无疑是推动汉马品种改良的一大进展。

新饲草的引入,包括对饲料精细加工、精粗并用、分槽单养、夜饲、重视马匹的使用与保护、医马技术的发展、马匹去势技术的发展,都表明了马匹的饲养技术和培育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马匹饲养历史悠久,早在殷周时代,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根据前人的考证,在那个时期,马的养殖业中已经出现了相马术。在对马的养殖管理和繁育方面,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先秦时期养马技术积累的经验,无疑为秦汉时期养马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秦汉时期养马业正是在先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也是我国古代养马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秦汉时期养马技术的考察与分析,对我们了解秦汉养马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史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笔者试图从相马术的发展、优良品种马匹的引入,以及饲养马匹技术几个方面来论述秦汉养马技术。

秦汉相马术的发展

秦朝与汉朝时期养马技术的进步,主要变现为相马术的发展。

相畜术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它主要是一项鉴别家畜品质的一种重要技术。而相马术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相马家伯乐,他著有《相马经》一书。伯乐的徒弟九方皋,在春秋时期也是一位以相马见长的人物。



史书记载:秦穆公请九方皋为他挑选一匹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禀报穆公,说他发现了一匹黄色母马,等下人牵回来一看,结果发现是一匹黑色公马。

穆公很不满意,心想九方皋明明是相马高手,为何会不分公母、不分黑黄呢?难道是敷衍自己,伯乐得知后,解释说道: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伯乐、九方皋等相马高手的出现,以及他们的相马活动,表明了春秋时代的相马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秦汉相马术是以春秋战国为基础才发展起来的。《论衡·实知篇》记载:

广汉杨翁仲,听鸟兽之音,乘蹇马之野。田间有放眇马,相去,鸣声相闻。翁仲谓其御曰:“彼放马知此马而目眇。”其御曰:“何以知之?”曰:“骂此辕中马蹇,此马亦骂之眇。”其御不信,往视之,目竟眇禹。

杨翁仲在相马过程中,能从马匹的叫声中,分辨出一匹马的好坏,可见他对马的习性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

可以看出,有些相马高手已经从对马身体各个部位的观察,发展为根据声音来判断其身体状态。秦汉相马术的发展,也体现在对马的外在形象的关注上,而且对马的身体素质、神经活动的重视也越来越多。



桓谭在《新论》中写道:

薛翁者,长安善相马者也,于边郡求得骏马.恶貌而正走.名骥子,骑以入市,去来人不见也。后劳问之,因请观马,翁曰:“诸卿无目,不足示也。”

薛翁相马,就是从马的内部运动中,看出一匹马的好坏。杨翁仲和薛翁的相马术,都能从马的外表,看出马的内在品质。这明显超越了传说中的伯乐、九方皋的相马之法。

而且,在秦汉时代,也有了类似的相马骨术。这一方法已逐步替代其他的相马法,并且越来越受欢迎。



秦朝有没有相马骨术,由于没有相关的文献,很难考证,不过在西汉,这种方法应该是存在的。《后汉书·马援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因表曰:

“昔有骐骥,一日千里,伯乐见之,昭然不惑。近世有西河子舆,亦明相法。子舆传西河仪长孺,长孺传茂陵丁君都,君都传成纪杨子阿,臣援尝师事子阿,受相马骨法。考之于行事,辄有验效,臣谨依仪氏,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髻,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东汉人马援的相马骨术是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其所承袭的四位相马师,应是西汉时期的人物。

马援不但继承了西汉四代大师的相马经验,又结合他在西北地区多年的“马术”,发明了“相马骨术”,并在洛阳皇宫内铸造了一匹“铜马”。这对进一步推广相马骨术是十分有益的。



那么相马骨法的特征是什么?《后汉书·马援传》中,唐代诗人李贤对此作出了说明。他说:

水火欲分明。水火在鼻两孔间也。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红而有光,此马千里。颔下欲深,下唇欲缓。牙欲向前。牙欲去齿一寸,则四百里;牙剑锋,则千里。目欲满而泽。腹欲充,膁欲小,季肋欲长,悬薄厚而缓。愚薄,股也。腹下欲平满,汗沟欲深而长,膝本欲起,时腋欲开,膝欲方,蹄欲厚三寸,坚如石。

这句话的意思是,千里马的标准是:“水火”要分之明确,水火也就是马的鼻子和鼻孔之间的部分。上嘴唇紧而结实、灵活而敏锐、外形宽阔。

口腔粘膜要有粉色的光泽,马的颌骨要深陷,下嘴唇要方而稳固,牙齿要前倾,切齿要离磨牙一寸,这样的马可一天走四百里。若是它的牙齿锋利如刀,那么这匹马则能日行千里。

马的眼睛要丰满,有光泽,肚子要圆润,有较小的肾脏和较长的肋骨。大腿要粗,腹部要平坦,而汗沟要深。马膝要弯曲,胸膛要宽阔,蹄子要厚实三尺,坚硬如磐石。



很显然,相马骨法对于良马的各个部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并将其作为一个参考。这对于相马术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马援开创了相马骨术,为后世的相马家族所仿效。唐代铸造的铜马大多是仿照马援的铜马式仿造的。直到今天,铜马式还是一种典型的马形态研究模式。

秦汉时期对良马的寻求与引入

秦汉时期养马技术的发展,也体现在对良马的需求上,这也推动了育种技术的进步。在对良马的挑选方面,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经过了不断的改良和完善。

殷周时期,优质的马匹已经被人们所重视,并从周围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引进优良的马匹。

相传,商纣王将西伯侯囚禁于羑里,周人为了解救周文王,便以“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駟”通过费仲献给殷封王赎出了周文王。



由此可见,一匹好马便能讨纣王欢心,可见好马的价值。在秦汉时期,随着马匹的普及,良马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秦王朝建国以来,引入了大批的好马。其引入途径以贸易交易为主,从而引进了大量少数民族的优良马匹。所以李斯在《谏逐客书》说道: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駃騠”“纤离”,都是古代有名的骏马。秦始皇不但拥有“中厩之宝马”,外厩之“骏马駃騠,”,还有“追风”、“白兔”、“追电”、“飞翩”、“铜爵”、“晨凫”、蹑景等七匹举世闻名的宝马。



到了汉代,人们更加注重挑选优良品种的马匹。尤其是张赛到了西域以后,更是发觉:“匈奴人的地形技艺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

而且他们也知道,大宛素以产良马著称。《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大宛在句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于也。

《史记·乐书》《集解》中记载: “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汉书·西域传》也有记载: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颜师古注曰:

“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曰天马子云。”

大宛的良驹引起了武帝爱马的私欲,于是他派出大军前来抢夺。汗血马由此被引进到了汉朝。

张骞在汉朝引进大宛马的同时,也发现了西域和乌孙良马,并将其引进汉朝。《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史记·大宛列传》中还记载: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乌孙。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两汉各国在征战、交易、婚嫁等方面取得了大批少数民族的优秀马匹。

那时候,国家的掌权者,对于得到一匹好马,都是非常看重的,将其视为一国之大事。得到大量的骏马不但要庆贺,就算是获得少量的良马也经常赋诗歌咏。

如:西汉武帝元狩三年,敦煌官员景利长曾献武帝良马,武帝认为这是他最崇拜的太一神所赐,所以取名“夭马”,并写下了《太一之歌》:

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武帝在西巡的时候,有人送了一匹名贵的敦煌渥洼骏马,又称之为“天马”。元鼎四年,汉朝朝廷以此作为郊祀之歌:

天马来兮从西极,径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太一之歌》一歌中,武帝把良马看作是至高的太一神所赐,而在《郊祀歌》中则把良马比作仙,比作神,良马在百姓心目中已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这些诗歌充分表现了汉朝君主得到好马后的欣喜心情。

秦汉时期,各国统治者大量引入良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马的占有欲望。然而,他们大量引入良马,客观上也促进了马品种的改善。

比如:西汉得到了一些少数民族优秀的马后,把许多优秀的马当作种马来饲养。为尽快在汉培育出优良品种,以达到改善汉代马种的目的,武帝在长安专门修建了良马专用的御厩。

《三辅黄图》记载:未央宫有金厩、辂軨厩、大厩、果马厩、轭梁厩、大宛厩、骑马厩、胡河厩、騊駼厩。



以马的名字或原产地来命名的马厩,是专门用来饲养优质马种的。

这表明,汉朝引入优质马种,不仅是为了获得好马,还为了培育更好的马种,在自己的地盘上培育繁殖出更好更多的马匹。境外优良品种的引入,对马匹的改良、马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秦汉时期马匹的饲养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马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养马技术提升的一个突出体现。秦汉时期,马的饲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秦汉时期马匹新饲料的引入

早在秦汉时代,在养马的过程中,人们就发现优质的饲料可以提高马匹的体质。

所以,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视寻找新的饲料。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就会引入和推广新的饲料。



当汉使节张赛通过从西域引进大批优质马种时,一种新的牧草,即苜蓿的种子和良马一同,被引入了汉朝。

《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本草纲目》中记载:“苜蓿,郭璞作牧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苜蓿作为牛马的饲料是对的。

苜蓿是培育良马的优良牧草,自传入汉朝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不但划定了园苑进行大规模的种植,还设置了专门的官员来管理。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汉人采蒲陶,目宿种之,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颜师古曰:“今北道州旧安定、北地之境往往有苜蓿者,皆汉时所种也。”

《述异记》说:“张蓦苜蓿园,今在洛中。苜蓿本胡中菜也,张骞始于西戎得之。”

这些记录表明,汉代苜蓿的栽培和推广非常迅速,不但在长安和洛阳一带种植,还在北方地区广泛推广,因为苜蓿草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作物,并且含糖量高,适合作为青贮饲料,在发酵过程中,糖分转化为乳酸,不容易腐烂。

而且苜蓿草的纤维素含量较低,口感柔软,易于消化。其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

因此,引进苜蓿草,扩大种植范围,对改善饲养马匹的品质,促进马群的规模化饲养,具有重大意义。

2.秦汉时期对饲料深加工与精粗结合

秦汉时期,喂养马匹的主要精饲料还是以菽(豆类的总称)、粟等谷物为主。



根据考古发掘,秦陵马坑用来喂养马匹的陶罐中也有二千年前的谷物和青稞。“菽”是一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的豆类,它的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较高的油脂。

秦简中对用谷物作为精料喂养马匹的说法是:

“驾传马,一食禾,其顾来有一食禾,皆八马共。其数驾,毋过日一食。驾县马劳,有益壶禾之。”

《汉书·赵充国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推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干六百九十三斛。”

喂马的粗饲料以谷物的秆为主。在北方,茭也是粗饲料的一种。茭,即干刍。

《尚书·费誓》中有一句话:“峙乃刍茭”,这可以证明。秸秆和茭是喂养马匹的主要粗粮,



《居延汉简》中有详细的记录:

“出茭五百斛,出茭食马三匹,给尉卿幕卒吏四月十六日食,吏一人,马一匹,到石既,凡八匹,三年以前居延给茭,四年府。”

虽然用精料和粗粮喂马,这是一种传统的饲养方法,但到了秦汉时代,则淘汰了以前直接喂食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对饲料的深加工,尤其是粗饲料的加工。

《汉书·尹翁归传》中记载: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所斫莝。

颜师古注卜:“莝,斩刍,”也就是对饲料精铡的意思。《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篇》中则对“斫莝”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饮食之节,食有三刍,饮有三时,何谓也?一曰恶刍,二曰中刍,三曰善刍。谓饥时与恶刍,饱时与善刍,引之令食.食常饱,则无不肥;剉草粗,虽是豆谷,亦不肥充;细剉无节,簁去土而食之者,令马肥不啌.如此喂饲,自然好卖。



贾思勰的论述,是基于前人的经验而提出的,其中当然也包含了秦汉时期的饲养经验。

可见,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饲料的精加工有着很深的理解。采用精粗饲料和精粗结合的饲养方式,有利于马匹吸收养分。这一点,在养殖技术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3.秦汉时期对马匹采取分槽单养晚上喂食的方法

秦汉养马已有了科学的分槽单养方法。据秦陵马厩的挖掘,发现了一种专门用来喂养马匹的跽坐陶俑,这种陶俑安坐在马匹前面的方壁龛之中,陶俑和马俑葬在同一个深坑里。

每一匹马前面都放着盛放饲料的陶盆和一个用来给马儿喝水的陶器。分槽单喂能有效地防止马群间进食的竞争,以确保喂料充足。

此外,在秦汉时代,人们还采取了一种科学的饲料方式,即在晚上喂一次草料,使其起到增肥的作用。《居延汉简》中有一句话:食用茭四百九十二束,夜用三百五十束。



秦陵马厩坑出土的陶器,除了大型的饲料陶盆、饮水用的陶器外,还有陶灯和铁灯。

这表明,早在秦王朝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马和反刍类动物之间的区别,即日夜都能进食,更容易吸收养分,从而提高马匹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饲马所用的器具,亦有严格的管制。一般都要用记号,不得错改或认错,若“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貲一盾。”“器识耳不当籍者,大者貲官啬夫一盾,小者除。”

而且,必须在马匹上打上记号,不能混淆,否则“马牛误识耳,及物之不能相易者,貲官啬夫一盾。”

总而言之对马进行科学的饲养和管理,则对提高马匹的身体素质是很有好处的。



4.秦汉时期对马匹的使用和保护技术日益完善

秦汉时期,不但注重马群的饲养,也注重马匹的使用与保护。《云梦秦简·秦律杂抄》中,有一条关于驾车人的训练:

驾骆除四岁,不能驾御,貲教者一盾;免,偿四岁儒戊。

从这一条规定来看,秦人要训练 一名车夫需要四年之久,可见他们对驾驶技术的要求有多高。故《韩非子·难势》中有一句话:

“夫良马固车,五十里而一置,使中手御之,追速及远,可以及也,而千里可日致也。”

只有这样娴熟的驾驶技术,才能确保日常马的保养。所以《秦律》对于马的保护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云梦秦简·秦律杂抄》中有这样一句话:

吏自佐、史以上负从马、守书私卒,令市取钱焉.皆迁。



同律文还规定:伤乘舆马.决革一寸,貲一盾;二寸,貲二盾;过二寸,貲一甲,⋯已驰马不去车,貲一盾。

由此可以看出,在骑马的时候,不能随意的用鞭子抽打马匹,如果对马造成伤害,就按照受伤的轻重来处罚车夫。

而且,不管是拉车的马,还是用来乘骑的马,都要把马体鬃梳得整整齐齐,毛齐顺,外表光鲜亮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假如在骑乘的过程中到了晚上而路途又比较遥远,必须多下马休息,不能让马匹累坏了。

在那个时代,由于人们对马的使用和保护措施的改进,使得马的寿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秦汉时期医马术的发展以及马匹去势术的盛行



秦汉医马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医马术已经成为当时一种赚钱的方法。于是司马迁说:“马医,浅方,张里系钟。”

医马术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马医已经掌握了牲畜的检疫方法。《云梦秦简·法律问答》中有这样一句话:

“诸侯客来者,以火炎其衡轭。”炎之何?当诸侯不治骚马,骚马虫皆丽衡轭鞅辕种,是以炎之。”

“骚马”是一种由马皮寄生的传染性疾病。凡是各国的车马,都以烟火熏辕衡和系架輓具的方法,以防止马病的传播。

随着医马术的不断进步,马匹去势术也在不断的普及。经过了这一阶段的马儿,不但容易被驯化,并且还有利于优胜劣汰。因此,没有经过处理的牧马,是不能拉车的。



《云梦秦简·秦律杂抄》中记载:“志马舍乘车马后,勿敢炊饬,犯令,貲一盾。”

此处所提及的“志马”,是指未被阉割的牧马。可见,在那个时候,国家对于马匹的去势有很强的要求,而这一条严苛的规则,也是基于去势术的发展。

结语

笔者认为,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马匹饲养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不管是从相马术的发展、良马种的引进,还是从马匹的培育与管理方法的不断科学化,以及医马术的不断进步,都表明了秦汉养马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养马技术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中国养马史》

《列子》

《史记》

《汉书·显错传》

《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

《云梦秦简》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