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淘汰的粮食作物如今却高价从国外进口为何不发展种植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科普10克

编辑 |科普10克

前言

人们常说“五谷杂粮“,但实际上,我国古时候种植并非“五谷”,而是“六谷”,只是有一种被淘汰了。

近年来,在网络的推崇下,有一种黑色的米成为了红极一时的网红产品,而这种米其实就是当初被我国踢出了粮食圈的那种。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米如今只能从国外进口购买,其价格更是达到了上百元一斤,那么为什么我国如今不发展种植这种农作物了呢?这种米又为何如此受人追捧呢?


菰米的前世

我们在讽刺一个人不知足的时候会说“吃的五谷想六谷,做得皇帝想登仙。”

用不存在的第六谷,来说一个人极度的贪婪,大致意思就是:

如果一个人吃尽了五谷杂粮,还幻想要吃第六谷,那么他即使做了皇帝也会不满足,会幻想着怎么样才能成为神仙。

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这第六谷还真的存在,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吃的谷物还有菰米,它也是我国最早的谷类作物之一。


菰米在历史中最早记载于汉代的《西京杂记》,古书云“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

意思是菰中有米一样的果实,长安人把他叫做雕胡。

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汉代,长安人就开始食用菰米了,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也受到了大家的喜欢,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的文人墨客。

因此,在许多我们所熟知的诗人诗篇中,也常有菰米的身影,就比如提到李白,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就写有: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说李白有一天游玩于安徽铜陵县的五松山中,由于山中风景过于秀丽,他多看了一会夕阳忘记了时间,由于夜色茫茫,迷失了方向,山中时不时还传出野兽低吼,这令他惶恐不安。

山林被夜色覆盖,一点光亮显得极为耀眼,他在匆匆下山途中,看到不远处的山腰处,有一户小屋亮着微弱的灯光。

他想着碰碰运气, 向小屋走去,他轻轻地叩响柴门,打开门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妇人,老妇人白发苍苍,将门开了一条小缝,警惕的看着这个不速之客。


李白看出了老妇人的担心,赶紧说道:“在下李白,天色过晚被困山中,能否借宿一晚?”

由于李白此时已经是盛名已久,在大唐时期,无人不知他是诗仙,老人家听到他是李白,便放下了警惕,开门将他迎进家中说道:“诗仙见谅,寒舍简陋。”

进屋后,李白便与老婆婆聊了起来,得知老婆婆姓荀,婚后家道中落,丈夫在安史之乱中去世后,在这间山林小屋里勉强过活。

说罢,老婆婆便去给李白准备吃食,而李白对婆婆的遭遇也深感同情。过会儿,老婆婆便将一碗菰米饭端了上来,说道:“今年秋收不景气,只能用这碗菰米招待您了。”


李白看着屋内简陋的装扮,想起老婆婆的遭遇,便立刻将这碗菰米吃了个精光。

他觉得这碗菰米饭很珍贵,重于千金,比过任何美味佳肴,回家便做下了这首诗,至此之后,菰米就成李白最喜欢的谷物。

沈韬文也曾在《游西湖》七绝中,曾写过:

“菰米蘋花似故乡,不是不归归未得,好风明月一思量”

通过这个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的故乡应该种满了菰米,所以才会看见菰米便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有感而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驻意大利使馆还借用他的诗句,做出“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的诗句。

他们将诗句写在纸条上,随健康包一起发给留学生,表达了大使馆对留学生特殊时期想念祖国和家乡不得归的慰问与理解。

所以,实际上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我们对菰米都寄托着不一样的感情。

由此可见,菰米在古人的生活当中,所占有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样一种对人们相对比较重要的农作物,到今天就“失传”了呢?


被抛弃的菰米

对于很多没有吃过菰米的人来说,最直观的想法就是,菰米可能很难吃,不然也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毕竟,没有人愿意委屈了自己的嘴巴。

虽然理论上来讲,是这么个道理,但是菰米的消失,确实是个例外。

首先,菰米的味道和口感都是不错的,杜甫曾经还写诗夸过它:“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出,用菰米做出来的饭,香气扑鼻,软糯可口,可谓是米中极品,令杜甫也吃完久久不能忘怀。

李时珍所著作的《本草纲目》中,就菰米有过极好的评价:

“雕胡九月抽茎,开花如苇。结实长寸许,霜后采之,大如茅针,皮黑褐色。其米甚白而滑腻,作饭香脆”

大概意思就是说,菰米是其他普通的大米所不能企及的,他觉得菰米煮成饭,是吃起来是爽而不干、滑而不腻、味美甘甜,看起来是颗粒细长的。

从西汉到唐朝,中间相差了将近400年,这两个相对来说都比较有影响力的人,能对菰米持有这么高的评价,绝对不是偶然。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菰米在古代的一度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

那么,菰米的“消失”如果不是因为口感的问题,难道是因为没营养吗?


很遗憾,也不是。

因为菰米的营养价值极高,甚至是可以当药来用。

经过现在的大量研究,专家们发现,菰米可以成为是保健食物。它的蛋白质中含有极为丰富的,且是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

除此之外,它的膳食纤维含量,也要比现在我们所常见的各种大米要高出许多倍,称它一声“米”中之王也不过分。


除此之外,菰米还有一种很受欢迎的作用,那就是对许多爱漂亮的人极为友好。

在古代,菰米深受皇宫贵族小姐们的追捧,因为它含有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滋润皮肤,排毒养颜的功效,是皇宫贵族小姐们的挚爱。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蒙了,既然菰米又好吃又有营养,还有美容的功效,为啥莫名其妙的就消失了呢?这不是纯纯的“矫情”吗?


你别说,这次还真猜对了,不过不是种菰米的人矫情,而是菰米这种农作物本身挺矫情的。

菰米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在本就科技不发达,且以实用性为先的古代,存活下来可算得上是异常的艰难。

这是因为,菰米是属于草本植物“菰”的种子,它与其他米不一样,极难养活,首先它能够生长环境就极为刁钻,必须生态环境极佳才可以。


其次,它对水质的要求也非常的讲究。

只有是在碱性湖泊,才符合菰米对水的要求,这样它才有可能会产籽,因此生存环境就已经注定他会被淘汰。

可即便是满足这些条件,想要菰米存活,还是远远不够的,菰米的矫情可不止于此……

比如,在找到之合适的生存生态环境下之后,它还特别的容易生病。


菰米生长发芽后,一个不小心就有会感染上一种黑穗病菌,很是令人头疼。

只要菰米感染上这种病菌,随着黑穗病菌的在菰米内大量传播,那菰米想要在开花结果就是不可能的了,它不能再正常发育了,自然而然就结不出菰米,前功尽弃。

这对于农民来说,如果将它作为粮食栽培,性价比就显得非常的低,不如稻谷生长出来的大米经济实惠。

因为菰米从播种到丰收,所耗费的时间很久,一般需要十到十二个月,然而同为谷物的大米,一般只需要三个月即可,最慢也只要五个多月。


相比之下,便可以发现,菰米比大米矫情,所需要的时间成本还远远大于菰米,那么谁又会傻傻的选择种植菰米呢,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因此,在南宋之后,在古籍与史书已经文人墨客的笔下,对菰米的记载就越来越少,就这样菰米就六谷中被淘汰,只有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五谷。

那么,这样一个消失了多年的农作物,又是怎么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的呢?

对于我们来说,为什么只能高价从国外进口,不自己发展种植呢?


菰米的今生

菰米虽然在国内很早就不再种植,但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种植起了菰米。

它们称其为“土豪米”、“贵族米”,并开始在北美以及加拿大地区种植,说这是最好吃的野生大米。

久而久之,菰米出现在一些欧洲与美国的高档餐厅里,受到老外们的大量推崇。

菰米因为外观与鱼子酱也有些相似,加上口感极佳,在国外市场上十分的受欢迎,形成了供不应求的景象。


资本市场看到了售卖菰米的商机,将其包装引入国内,经过各种途径的炒作,由于进口与产量低的原因,将菰米的价格炒成了“天价”,一斤最便宜的菰米也要70元。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投资,国内的商人看到菰米的经济效应这么好,不惜花高价将其引到国内,然后又进行了深度的包装……

就这样,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菰米穿梭前年,从加拿大北美漂洋过海,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餐桌上。

菰米价格被炒起来后,在各大市场与超市,深受到人们的追捧,菰米的售卖异常的火爆,虽然价格昂贵,但是反响确实是不错的。


古人如果看到现在的景象,不知道会不会后悔放弃种植菰米……

那么,既然咱们国家有曾经种植菰米的经验,为啥现在不接着种呢?毕竟从国外进口挺贵的。

其实,我们从菰米消失在国人的餐桌上之后,还在播种着菰的种子,只不过是没有开花结果的菰,祖先淘汰菰米,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茭白。

菰米在种植过程中,会非常容易感染黑穗病菌,感染之后,它虽然不会在产出菰米,但是由于形成了膨大的根茎,将其掰开之后,就是现在的茭白。


茭白俗称“菰”,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白胖子”,现在常见于有着江南美称的浙江,也是菰米的故乡,相较于菰米的生长周期,茭白一年可以拨两季。

就这样,菰米当不成六谷,摇身一变成为了“白胖子”,变成蔬菜后,它更没有令人失望,它吃起来口感是又甜又嫩,比起菰米的口感,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被赞之为“江南八大水仙之一。”

因此,菰米确实是被淘汰了,不过只是从谷物中被淘汰,“白胖子”茭白就这样代替了谷中鱼子酱,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成为了美味佳肴。

所以,不管是从口感,成本以及经济价值来看,菰米被我们祖先所淘汰,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就是这样一个,被我们早就所淘汰的菰米,却被老外贴上了“谷中鱼子酱”的标签,风靡了起来。

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菰米也是有自己的魅力所在,虽然古代祖先,因为各种原因将其淘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看到菰米的价值,继续种植也无可厚非。

时至今日,有很多人也又开始了对菰米的研究与种植,在2021年时,“失传”的第六谷,已经在湖州试种植成功了。

相信要不了多久,菰米就会撕下标签,以平常的谷物,重新出现在中国的粮食产业中!


结语

菰米一个华丽的转身,从雕胡变成了茭白

菰米的种植在今天的中国已非常少见,而大片大片的茭白田,则蔓延在江南的湾溇陂塘深处

作为我国做早的谷类作物之一,我们要重新捡起对菰米的种植,不能让粮食瑰宝流失!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