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果实病斑似眼有说是鱼目斑病有说是鸟眼斑病到底是啥病
#不平凡的2022#
“哈哈,这西红柿果还长眼睛了!”
“这像什么东西的眼睛?鱼的?鸟的?”
“这是怎么了?是不是的病了?”
“嗯~,像是的了鱼目斑病。”
“我怎么看着像鸟的眼睛,是不是得了鸟眼斑病?”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但就是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病。
第一,鱼目斑病
西红柿鱼目斑病是形象的说法,因其病斑像鱼的眼睛,所以称为“鱼目斑病”。
西红柿鱼目斑病学名应该是西红柿斑枯病,也叫白星病。在西红柿的栽培中,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常在西红柿的结果期发生,造成提前落叶,有的整棵枯亡,造成严重减产。
斑枯病的症状表现为,病害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生,逐渐向上蔓延。
叶片上的症状是背面先出现水渍状小圆斑,以后是正面也出现。病斑边缘清晰,深褐色,中部灰白色且略凹陷,病斑上生有很多小黑点,形状像鱼的眼睛,所以称为“鱼目斑病”。
叶柄和茎秆上的病斑是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略凹陷的褐色病斑,也有很多小黑点。
果实上的病斑也是如此,褐色,凹陷,边缘深褐色,中部灰白色,似鱼目。
第二,鸟眼斑病
西红柿鸟眼病也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因病斑似鸟眼而得名。
西红柿鸟眼病的学名叫西红柿细菌性溃疡病,是细菌性病害。
得了鸟眼病的西红柿植株叶片多是从叶片边缘开始发病,病斑较大,常有黄色晕圈。
果实发病时,表面产生乳白色,稍微凹陷的圆形病斑,发病后期病斑中心部变褐,形成木栓化突起,像是鸟的眼睛,所以得名为“鸟眼斑病”。
得了鸟眼斑病的西红柿茎秆,其表面生出许多的疣刺或不定根。
那么这又是什么病呢?
三,确定病情
根据以上所说,可以排除这是鱼目斑病,也就是斑枯病,因为这不是“鱼的眼睛”,而是“鸟的眼睛”。
再就是,茎秆上的病斑有乳白色的黏稠液体溢出,且带有异味。叶片病斑上没有“小黑点”,即分生孢子,而是些黏乎乎的液体状。
再看得病的果实,虽然“鸟眼睛”尚在,但会有黏稠状液体在溢出,而且臭味更加明显。
这些特征明显在说明,这是一种细菌所为,即该病属于细菌性病害。
所以,可以确定,这是西红柿细菌性溃疡病无疑。
四,如何防治
先说一说“鱼目斑病”如何防治哈。
西红柿斑枯病是孢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存在或传播。
但该病菌却不耐高温,夏天高温季节的西红柿很少得斑枯病,冬季和春季的大棚西红柿易得此病,因棚内温度和高湿环境适宜斑枯病菌的萌发和蔓延。
想防治西红柿斑枯病,可以从轮作,55度的温水烫种开始,培育无病壮苗。
地块要求比较高燥的,排水好的进行起垄栽培。要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控氮增磷钾,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摘心,去除底部老叶,病叶等,利于通风透光。
棚内西红柿要注意加强放风,以降低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萌发和蔓延的环境条件,减少斑枯病害的发生。
发现病叶,病果等病残体,要及时摘除并带出棚外销毁,拉秧后及时彻底的清理病残体和杂草,并在棚外销毁。
药物防治西红柿斑枯病,建议你在发病初期用药,如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甲霜灵-锰锌,嘧菌酯,异菌脲,腐霉利,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等都可以。
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杀菌剂要注意轮换使用,每7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3~4次效果好。
任何大棚西红柿,湿度大是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毕竟是密闭的环境,不似大田,由于天气,浇水等都有可能提高棚内湿度,这也就导致病害多发。
一旦发现棚内湿度大,一要注意放风除湿,再就是尽量再不要增加棚内湿度。所以,此时一般不要喷洒水剂来防病,而且选烟熏剂,如百菌清,速克灵等熏蒸杀菌。
再说一说“鸟眼斑病”的防治哈。
“鸟眼斑病”属于细菌性病害,而且此细菌可随种子,幼苗,果实等进行传播。
所以,从外地调入种子,种苗,果实时,要严格检疫,防止病菌从病区进入无病区。
第二是要注意均匀,即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以清除田间病菌。
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如55度的温水浸泡种子20分钟左右,也可以用0.6%的醋酸浸种24小时。
三是要做好苗床消毒工作,如亩用40%的福尔马林30毫升,加水4~8斤,喷洒苗床土壤,架材等进行消毒,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5天,揭膜15天后再播种。
四是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后可用77%的可杀得(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是25%的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50%的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是中生菌素,乙蒜素等细菌性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7天左右喷一次,一般喷3次左右效果较好。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说关于西红柿病害的区别与防治的话题,因为在实际生产中,我常发现菜农对西红柿的病害分辨的不是太准确。你想,连病害都辨识不清,那如何对症施治呢?这不耽误事吗?
像西红柿的“鱼目斑病”和“鸟眼斑病”,在症状上有点相似,但却不是一种病菌,是真菌与细菌分别而为。如果你选择了真菌性杀菌剂来防治细菌性的病害“鸟眼斑病”,或者是选了细菌性杀菌剂来防治“鱼目斑病”,那岂不是乱套了吗?不但治不了病,而且还多花了钱,耽误了事儿,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一定注意辨清病害,实在搞不清楚,建议大家还是去找专业的人来辨清,然后才可以对症下药,减少损失,切不可乱用药,切记,切记!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