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难敌产能大山,屠宰量大涨!仔猪价格快速下跌!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数:今年1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屠宰量同比增长12.8%,其中仅5月份单月屠宰量就达到3216万头,同比激增20.6%。一个更值得警惕的信号是,能繁母猪存栏量仍维持在4042万头的相对高位,表明产能的去化速度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供应压力持续存在。同时,全国多地仔猪价格以跌至500元/头,部分地区已达480元/头。


产能高压持续,去化速度不及预期


产能过剩的局面并非一日形成,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2024年猪价曾一度冲高至18元/公斤,刺激了行业普遍的补栏热情,能繁母猪存栏量长期运行在3900万头参考线之上。同时,行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也放大了供应能力,平均MSY(每头母猪年产仔猪数)已提升至19.1,较前几年增长近10%,这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实际多提供了约2头仔猪。此外,去年四季度部分养殖户对后市过度乐观,进行了“二次育肥”,将本应出栏的生猪继续育肥至150公斤以上,期待更高价格。然而,今年春节后猪价持续下行,迫使这批积压的大猪在近期集中出栏。数据显示,5月份150公斤以上大猪出栏占比虽仅同比微增0.1%,但基于全国庞大的出栏基数,其带来的额外猪肉供应量高达几十万吨,成为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仔猪价格急跌,中小户承压明显


仔猪价格的剧烈波动正是市场恐慌情绪的直接体现。一季度时,7公斤仔猪尚能维持在600元/头左右的价格,不少养殖户基于对下半年行情反弹的预期积极补栏。但进入二季度,仔猪价格迅速跌破480元/头,短期跌幅显著。这对于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而言压力巨大,从仔猪养到出栏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若届时猪价跌至14元/公斤,每头猪的亏损可能高达200元。尤其对于中小养殖户而言,挑战更为严峻。 大型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渠道,尚有能力熬过低谷期;而规模有限的养殖场,其日常运营的现金流高度依赖卖猪回款,持续的亏损已直接威胁到猪场的生存能力,饲料、人工、防疫等基础投入难以为继。

展望后市,产能释放的压力依然显著。4042万头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意味着未来6-8个月可出栏的生猪量很可能较去年同期高出至少5%。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头部企业仍在执行既定的扩产计划,这在客观上延缓了整个行业的产能去化速度。农业农村部已启动“双线调控”措施,一方面持续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节奏,避免过度压栏;另一方面也对大型企业进行窗口指导,呼吁避免盲目扩张。然而,产能的实质性调整是一个缓慢且复杂的过程。业内普遍分析认为,要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整回归至3900万头左右的参考区间,可能还需要8-10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在此期间,猪价上行的阻力依然较大。


务实应对:大企降本,中小户求存


面对行业深度调整的现实,采取务实有效的生存策略至关重要。对于大型养殖集团而言,核心任务已从规模扩张转向“降本增效”。像牧原、新希望这样的头部企业,已明确提出将养殖综合成本控制在14元/公斤以下的战略目标,旨在构建更强的成本壁垒以抵御周期低谷。对于广大中小养殖场,当下的首要任务则是确保“活下去”。这需要多管齐下:一是优化母猪种群结构, 果断淘汰产仔性能低下、健康状况不佳、泌乳能力差的低效母猪,减少无效产能和后续持续的饲养成本负担。二是调整出栏节奏, 严格按照标准体重(如110-130公斤)及时出栏,避免因赌行情而过度压栏导致“越养越亏”。三是严控饲料成本, 在保障基础营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使用麸皮等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原料部分替代玉米(需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科学配比),或者与信誉良好的饲料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锁定主要原料价格,有效平抑成本波动。

正如一位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所言:“猪周期的起伏本是行业常态。在价格高涨时期盲目扩张规模、跟风补栏,往往为后续的困境埋下伏笔。懂得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保持经营的稳健性,才是应对周期的长久之道。” 生猪行业从2018年非洲猪瘟后的“超级猪周期”,经历2023年的深度亏损,再到当前2025年的产能调整期,考验从未间断。行业的每一次深度调整,必然伴随着阵痛与洗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依赖粗放管理、盲目扩张的产能将被淘汰出清;而注重精细化管理、持续优化成本结构、保持经营韧性的养殖主体,不仅能够在这场考验中生存下来,更有可能在行业低谷期整合资源,为下一轮周期的复苏积蓄力量。

2025年的挑战已然开启。对于每一位坚守在行业中的养猪人而言,唯有保持清醒的认知,采取理性的策略,稳扎稳打,方能穿越周期的迷雾,最终成为支撑行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禁止养猪!“无猪县”再现?

重磅利好!缺口27%+政策托底,下半年猪价稳了

9月饲料降价预告,五年来首次!海大、双胞胎、大北农、通威和建发等5家饲料企业联合购买3万吨阿根廷豆粕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