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革欣®应用案例报告



引言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在世界各地的猪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不仅会导致猪只生长发育受阻、死亡率升高,增加用药和劳动力成本,还会给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有效防控猪副猪嗜血杆菌病成为养猪行业关注的焦点。海博莱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商品名:喜革欣®)作为一种针对性的防控手段,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备受关注。本报告旨在详细介绍喜革欣®在国内某大型猪场的应用实践及成效,为养猪生产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摘要


本报告全面展示了海博莱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喜革欣®)在国内某集团分场的应用情况。通过对该猪场发病概况、临床表现、病理解剖、防控措施及疫苗接种后效果的分析,详细阐述了该疫苗在猪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控中的作用。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喜革欣®疫苗的应用有效降低了保育猪的死亡率,减少了关节肿大猪只的数量,为猪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一线养猪生产技术人员防控该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猪场背景


该猪场拥有5,000头基础母猪,采用4周批次生产模式,母猪与仔猪在同一养殖小区但分开饲养。2021年,05批次保育猪(约45日龄)开始出现大量跛腿猪只,每天发病比例约为50~80头/批次,发病情况持续至60日龄。05批保育猪死亡率为5.36%,06批和07批保育猪死亡率持续升高,分别达到15.12%和20.73%。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猪场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



临床表现


如图1所示,发病猪只关节肿大、疼痛,驱赶或触摸时发出尖叫,四肢全瘫,4~5天后死亡。

下载.jpg

图1. 发病猪临床表现



病理解剖


如图2所示,发病猪只解剖,主要表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包括心包炎“绒毛心”、 腹膜炎(纤维素性)、心包及腹腔积液明显增多。


图2. 发病猪病理解剖



治疗与诊断过程


猪场首先采用常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未取得明显效果。随后使用加米霉素(第二代大环内酯)、泰拉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初期效果相对较好,但无法阻止发病,后续治疗效果依然不佳。临床诊断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同时不能排除猪链球菌、猪鼻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为明确病因,采集跛腿猪只的肺组织及关节液送至海博莱北京诊断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及猪鼻支原体病原检测为阳性,猪链球菌病原检测为阴性。



疫苗免疫


由于前期采用不同药物治疗该病效果不理想,保育猪死亡率居高不下,该猪场从08批次开始采用喜革欣®(海博莱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具体免疫方案为:上游母猪场的母猪全群进行免疫,间隔3周进行二次免疫,后续每6个月免疫一次,每次1头份;仔猪在21日龄时免疫一次,每次1头份。

鍏紬鍙蜂骇鍝佸浼犲皝闈鐢绘澘 1 鍓湰 4.jpg

喜革欣®疫苗免疫后,如图3所示,08批次保育猪的死亡率显著下降,关节肿大猪只数量也明显减少。具体数据显示,保育期死亡率下降了18.51%,关节肿大的情况减少了7.78%。

下载 (1).jpg

3喜革欣免疫后效果


案例总结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猪副猪嗜血杆菌病在保育期的发病会给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且治疗存在一定挑战。尽管采用了多种药物治疗方案,如头孢噻呋钠、磺胺六甲、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但往往只能取得暂时的缓解,疾病容易反复发生。

在本案例中,猪场从08批次开始使用喜革欣®疫苗进行免疫,疫苗干预后,保育猪平均死淘率下降了7.38%,减少了597头保育猪死亡。按保育猪均价500元计算,每批次可多盈利298,500元,每年12批次可多盈利3,582,000元。

综上所述,选择优质的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可以有效防控该病对猪场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益。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