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V2&PCV3竟在猪场玩“接力赛”,育肥仔猪VS哺乳母猪,谁更惨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核心提示:我国猪场正面临多种圆环病毒(PCV)的复杂威胁,其中PCV2和PCV3危害最为突出,混合感染情况普遍。最新研究揭示,不同年龄段猪群感染特征差异显著,给精准防控带来挑战。

一、圆环病毒家族:PCV2和PCV3危害最大

猪圆环病毒家族(PCV1、PCV2、PCV3、PCV4)在我国猪场普遍存在。其中,PCV2和PCV3与临床疾病关联最紧密,常导致猪群生长迟缓、免疫抑制,并引发继发感染(如蓝耳病、支原体肺炎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PCV4虽已检出,但感染率极低。

image.png

近期一项覆盖全国14省份、57个规模猪场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不同年龄段猪群的感染图谱:在哺乳仔猪中,睾丸液检测显示PCV3感染率最高(超过75%),PCV1次之(约57%),PCV2感染率约31%。进入保育阶段,PCV2感染率开始领先。到了育肥期,PCV2感染率攀升至顶峰(超过43%),而PCV3感染率则降至最低(约8%)。值得注意的是母猪群,PCV3感染率最高(约46%),显著高于PCV2(约19%)。关键发现是PCV2和PCV3在猪群中的流行呈现鲜明的“此消彼长”年龄特征。 PCV2在育肥阶段危害最大,而PCV3则更多困扰哺乳仔猪和母猪群。这种差异提示防控策略需要“分阶段、抓重点”。

二、混合感染普遍,协同关系不明确

研究同时发现,猪群混合感染多种圆环病毒的情况相当普遍。保育猪混合感染率约12.7%,育肥猪约16.8%,母猪群的混合感染率最高,达到22.4%。在母猪群中,同时感染PCV1和PCV3的组合最常见,其次是PCV2和PCV3组合,甚至存在少量母猪同时感染三种病毒。然而,深入分析显示,这些共存的病毒之间并未发现明显的“协同”或“促进”关系。 这意味着,每种病毒在猪群中可能独立传播,混合感染更多是病毒广泛存在的反映,而非必然加剧病情的单一因素。

三、防控难点:疫苗策略亟待优化

圆环病毒病的防控,尤其针对最主要的PCV2,疫苗是核心手段。但当前免疫实践中存在几个关键痛点,需要猪场特别注意。

首先,感染评估需要更全面。仅仅依靠实验室的抗原抗体检测数据是不够的。必须结合猪群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观察是否有进行性消瘦、被毛粗乱、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体征,同时追踪断奶后死亡率、僵猪比例以及料肉比的变化(典型的圆环病毒感染可使料肉比上升0.1-0.3),这种多维度的评估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病毒的影响。

其次,疫苗选择存在误区。价格不应是唯一标准,单纯检测疫苗的抗原含量高低也不能完全预测实际的保护效果,特别是对生产成绩(如增重、料比)的改善难以评估。科学的选择需要关注疫苗诱导中和抗体产生的速度、抗体水平的整齐度、持续保护时间以及细胞免疫水平等综合指标。

第三,免疫程序的精准制定至关重要,也是难点所在。这涉及到三个核心环节:一是首免时机,过早免疫容易受到高水平母源抗体的干扰而失效,过晚则可能导致免疫空窗期,让病毒有机可乘。母猪的免疫状态直接影响仔猪的首免时间——未免疫PCV2的母猪所产仔猪,需要提前至10日龄左右接种以应对早期感染风险;反之,母源抗体水平高的仔猪,首免可适当推迟至保育中后期或育肥初期。二是二免的必要性及间隔时间,并非所有猪场都需要进行二免,这需要根据场内实际的感染压力和病毒活跃的时间点来评估。三是免疫时间与病毒活跃期的匹配,这是常见问题。理想的免疫方案(尤其是二免)必须在预期的病毒活跃高峰期前3-4周完成,才能形成有效保护屏障。错过这个关键时间点,免疫效果会大打折扣。本次研究也观察到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尽管育肥猪普遍接种了PCV2疫苗,其感染率和病毒载量仍然居高不下。这提示在育肥阶段高感染压力环境下,单次免疫可能不足以提供全程保护,评估和采用双次免疫策略值得考虑。

第四,PCV3疫苗尚属空白。目前市场上尚无商品化的PCV3疫苗。研究清晰地显示母猪群PCV3感染率高,且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仔猪,导致哺乳仔猪睾丸液中高检出率和高病毒载量。因此,开发有效的PCV3疫苗用于免疫母猪,减少其自身感染和向仔猪的垂直传播,是当前亟待突破的重要方向。

第五,二联苗的应用需科学看待。将圆环病毒疫苗与同样重要的支原体疫苗科学组合成二联苗,是简化免疫程序、提高效率的行业趋势。但在选择和应用时需注意关键点:要避免简单的抗原物理混合,必须解决两种抗原的兼容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抗体干扰(例如支原体培养过程中使用的猪血清常含有圆环病毒抗体,若未被有效清除,会降低疫苗效力)等技术难题。同时,佐剂系统也需要针对双抗原的特点进行专门优化,以确保两种成分都能有效激发免疫反应。生产工艺必须保证大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需要强调的是,劣质的二联苗其效果可能不如分别接种优质的圆环单苗和支原体单苗。

四、复杂形势应精准发力

强化种猪群管理:母猪是PCV3的主要宿主和传播源,也是降低仔猪早期感染的关键环节。应将重点放在监测和防控母猪群的PCV3感染上。同时,本次研究也证实,未免疫PCV2的母猪群,其自身及所产仔猪的PCV2感染率显著升高,凸显了母猪免疫的基础性作用。

筑牢母猪免疫基础:优先保证母猪,特别是在配种前/后备阶段的PCV2免疫。这不仅能直接保护母猪自身健康,更能通过母源抗体为哺乳仔猪提供被动保护,并有效降低病毒在猪场内的循环水平。

把握仔猪免疫时机:根据母猪免疫状态和仔猪母源抗体的实际衰减规律(可通过监测了解),动态、精准地调整仔猪首免时间。对于育肥阶段感染压力大、问题突出的猪场,应认真评估实施仔猪双次免疫(如3周龄首免,6-8周龄二免)的必要性和效果。

紧盯病毒活跃期:通过生产记录和监测,了解本场PCV2的活跃时间规律(通常在断奶后、转群或高密度饲养阶段易发),确保免疫程序(尤其是关键的二免)覆盖在病毒活跃高峰前3-4周完成,使免疫保护力在风险期处于高峰。

谨慎选择并科学评估疫苗:选择经过严格田间验证、生产工艺成熟稳定、评价体系完善可靠的疫苗产品。建立科学的疫苗效果评估体系,不能只看免疫后的抗体阳性率,要结合实验室的抗体监测(重点关注抗体的整齐度、峰值水平和持久性)和实实在在的生产成绩(如日增重、料肉比、死淘率、屠宰时肺病变评分等)进行综合判断。

夯实生物安全与精细化管理: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阻断病毒传入和在场内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同时,通过减少各种应激(断奶、转群、密度、环境突变等)、保证均衡营养、持续改善猪舍环境(尤其是通风和空气质量),有助于全面提升猪群的整体健康度和抵抗力,从而减轻圆环病毒本身及其引发的继发感染的影响。

理性看待并选择二联苗:对于考虑使用圆环-支原体二联苗的猪场,应选择技术成熟、真正解决了抗原兼容性和抗体干扰等核心问题、拥有优化佐剂系统、且生产工艺能保证批间稳定的优质产品。优质的二联苗可以简化免疫流程,提高效率,但劣质的二联苗则可能适得其反。

猪圆环病毒,特别是PCV2和PCV3,依然是悬在我国养猪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新研究清晰描绘了病毒在不同年龄段猪群中的“分布地图”和混合感染现状,凸显了防控的复杂性和年龄针对性。单纯依赖疫苗注射并非万全之策,成功的防控在于构建“三位一体”的坚固防线:精准到位的免疫程序、科学有效的疫苗保护、以及扎实的生物安全和精细化管理。 唯有养猪人深入理解本场疫情特点,把握不同病毒在不同猪群中的流行规律,动态调整防控策略,才能有效抵御圆环病毒的侵袭,保障猪场生产的健康与稳定。

母源抗体对哺乳仔猪是把“双刃剑”,高水平母源抗体能有效保护哺乳仔猪免受早期感染,但也可能中和接种的疫苗抗原,干扰主动免疫的效果。通过定期监测母源抗体的衰减规律,找到抗体水平下降到临界保护值以下的关键时间点(通常在3-4周龄后),是确定仔猪最佳首免时间窗口的核心。勤测抗体,掌握动态,才能精准打好免疫“时间差”!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秦英林卸任牧原法人代表,姨表兄弟曹治年接任

资产最雄厚的央企布局养猪业,牧原“联姻”来辅助

定心丸,仔猪市场稳健运行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