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福还是惑?大型养殖集团纷纷布局兽药产业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养殖行业正在掀起一股“全产业链”浪潮。牧原、温氏、双胞胎等巨头纷纷进军兽药产业——或自建疫苗厂,或收购兽药企业,或与专业动保公司合资建厂。牧原股份不仅全资设立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猪用疫苗,更与中牧股份合资成立动物药业公司,年产值目标超10亿元;温氏旗下拥有大华农等动保企业;正大集团的动保板块年营收已突破20亿元。头部前十养殖企业中,70%已涉足动保业务,其自供市场规模预估超100亿,占当前全国兽药700亿总盘子的14.3%。
这股风潮背后,是大型集团对“安全可控”的深切追求。一位在兽药行业深耕四十年的人士点出了痛点:“品质不稳定,批间有差异”——这批用得好,下一批可能就出问题。这种不确定性让财大气粗的集团萌生“自己掌控”的念头,尤其在疫苗领域。
然而,专业壁垒岂是资本能轻易跨越?专业人士直言:“养猪场,应注重如何把猪养好,而不是注重如何做好兽药。”兽药研制远非简单的原料搅拌。他举例:“国内很多猪场使用的产品用到2公斤,效果还不如一些只用800克的产品——配方不同、原料不同,效果天差地别,甚至用不好还会导致死猪。”强行跨界做非核心业务,表面看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实则可能陷入“做得不好还不敢不用”的困局,最终损害的是企业自身效益。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撕裂”行业生态。当巨头凭借资本通吃上下游,动保专业公司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市场总量增长有限,养殖集团内部供应占比持续扩大,纯动保企业可争夺的“蛋糕”必然缩小。更令人忧心的是,封闭的自循环体系压制了核心的“竞争”机制。专业人士援引国际经验强调:竞争是进步之源,强制性的“竞争法”就是为了防止垄断导致的停滞与落后。华为任正非的睿智也在于此——即便自己能做芯片,也坚持采购部分外部产品,“要给伙伴留口饭吃”,维护健康的产业共生关系。
中小猪场:专业评估胜过盲目跟随
面对大集团掀起的全产业链浪潮,广大中小猪场该如何选择?答案不在跟风,而在坚守专业判断。
明辨核心与非核心:疫苗因关乎重大疫病防控且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集团自建厂确有一定合理性。普通治疗性化药、添加剂等,则高度依赖长期研发积累与生产工艺,专业动保企业的优势难以被简单复制。
价值决定成本效益:选药关键不在是否“自有品牌”,而在于实打实的经济账。专业人士强调“双赢”本质:好药可能单价高,但若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提升生长效率,最终斤肉成本反而下降,这才是真节约。评估供应商时,务必要求其提供清晰、可验证的田间使用数据和投入产出分析。
善用市场,优选伙伴:无需自建药厂,中小猪场完全可以通过招标、比价等方式,在众多专业动保企业中筛选最优合作伙伴。与可靠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是保障产品质量稳定、供应及时、技术支持的基石。专业人士语重心长:“经营管理中,与供应商的和谐关系至关重要。有好伙伴,品质才稳,成本甚至可能比自己搞更低。”
资本的热潮席卷产业链,养殖巨头跨界兽药的雄心背后,是对安全的渴求,也藏着对利润闭环的追逐。当巨头们执意将所有环节纳入掌心,风险也在封闭的链条中暗自滋生。
真正的产业智慧,从来不是独占的闭环,而是共生的平衡。中小猪场不必困于巨头的游戏,专业评估与开放合作才是生存之道——信专业胜过信规模,看实效重于看来源。一剂良药的价值,终将在猪群健康的回报中显现。当每个角色恪守本分又彼此成就,整个产业才能在稳健中抵御风浪,赢得长远生机。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