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下跌,为何猪企大赚?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长期在14元/公斤至15元/公斤区间徘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中旬外三元生猪价格甚至探至14.2元/公斤。这样的行情下,许多养殖户倍感压力。然而,令人关注的是,一批上市猪企却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成功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逆转。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在已发布半年报业绩预告的16家猪企中,有12家实现了盈利,其中8家明确表示扭亏为盈。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为何有人能逆势盈利,有人却仍在盈亏线上挣扎?答案早已超越了猪价本身,指向了更深层次的能力比拼。

成本控制:决定盈亏的分水岭
当猪价无法成为盈利的驱动力时,谁能把成本压得更低,谁就掌握了生存的主动权。这已成为行业不争的事实。新希望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6.8亿元至7.8亿元,对比去年同期高达12.17亿元的亏损,变化惊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关键在于养殖业务的全方位提升:防疫管理更科学、技术指标更优化、组织效率更高,这些综合作用带来了养殖成本的“同环比双降”。牧原股份更是行业标杆,其公开信息显示养殖成本已降至12.1元/公斤以下。上半年其商品猪销量逆势增长超32%,达到3839.4万头。他们的策略是持续聚焦健康管理、种猪育种、营养配方和智能化应用,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不断降本增效。市场人士指出,在低价行情中,“大出栏量”加上“低成本”构成了盈利的“双保险”。
客观环境也提供了一定的助力。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的持续回调,有效减轻了养殖端的成本压力。这提醒我们,关注原料行情波动对控制成本至关重要。不过,业内专家也及时提醒,原料价格的利好是周期性的,养殖场不能完全依赖于此。真正稳健的盈利,必须建立在提升技术效率、强化疫病防控等稳定的内部能力体系之上。正如一位长期研究农业的券商分析师所言:“这一轮盈利回归的核心变量就是成本控制能力。从饲料采购的精打细算、母猪结构的优化调整,到猪场周转效率的提升,全链条的优化管理已成为头部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不少大型猪场的头均养殖成本相比去年下降了5%以上。”
管理能力:拉开差距的关键
表面上看,上半年猪企整体盈利情况好转,但深入分析,企业间的分化依然显著。唐人神、正虹科技、罗牛山等企业预计仍处于亏损状态。这清晰地说明,盈利与否,绝非简单地取决于猪价高低,而是企业内部“内功”——管理、结构、布局等综合能力的较量。
以唐人神为例,公司预计上半年亏损5400万元至6900万元。虽然出栏量同比增长了近38%,但受限于生猪销售价格的下滑以及销售结构中肥猪占比较高,其盈利能力依然承压。公司披露,销售均价的同比下降直接影响了约1亿元的利润。反观神农集团,其净利润预计同比大幅增长175%至239%。成功的秘诀在于:在出栏量提升40.93%的同时,大力提升了产能利用率、有效压缩了养殖成本,并持续强化了对饲料采购和日常运营细节的管控,实现了系统效率的全面提升。
一位大型生猪企业养殖高管道出了关键:“同样是卖猪,为什么结果天差地别?核心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行效率。近几年,领先的猪企已经完成了思维和战略的转变——从过去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扎扎实实的精细化管理,把每一分资源都用在最能提升效率的地方。”大北农的扭亏为盈(预计净利1.9亿至2.5亿元)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其成功不仅在于养猪业务的改善,种子业务的强劲增长(玉米种子销量同比激增三倍,水稻种子销量翻倍)有效分摊了生猪养殖的利润压力。这表明,“降本增效”与“多元化经营”相结合的策略,正成为更多猪企应对行业低谷的务实选择。
猪价温和反弹,全年低波动基调未改
进入6月中下旬,全国猪价开始止跌回升。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7月首周定点屠宰企业收购价为16.07元/公斤,连续三周小幅上涨。这给市场带来了一丝暖意。然而,业内普遍认为,这种回升更多是季节性的修复,难以改变全年整体“低波动”的趋势。
支撑这一判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供应持续充裕。数据显示,2025年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42万头,同比增长1.2%,处于近两年的相对高位。此外,今年1-6月,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累计屠宰生猪量同比大幅增长20.6%。充足的供应基础,叠加出栏体重维持高位,对猪价的上行空间构成了持续的压力。
这种压力也直接反映在企业的销售数据上。温氏股份、新希望等龙头企业6月份的销售简报显示,虽然生猪销量同比均有显著提升,但商品猪销售均价同比跌幅普遍超过了20%。受此影响,不少企业6月份的生猪销售收入出现了同比下降,例如新希望当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9.14%,温氏下降5.4%。
对于下半年的行情,业内普遍持谨慎态度。一位大型猪企的销售负责人分析道:“第三季度猪价可能延续当前的温和反弹势头,预计在8月初左右达到一个阶段性高点。但进入第四季度,随着生猪集中出栏量的增加,价格将再次面临下行压力。除非出现大范围的严重疫情或需求端的意外爆发,否则今年猪价大涨的可能性很低。全年的主基调将是‘稳中偏弱、窄幅波动’。”
在猪价持续低位震荡的行业新阶段,“低成本能力”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竞争优势,而是关乎生存的底线。上半年大型猪企之所以能集体实现盈利,核心就在于它们成功地将养殖成本控制在了12元/公斤左右的水平。相比之下,部分成本仍在13元/公斤甚至更高的中小养殖场户,则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一位资深的大型猪企管理者一语中的:“成本控制现在是一项贯穿全局的战略级工程。不能只盯着单头猪赚了多少钱,而是要从源头抓起,系统性地优化母猪种群结构、提升种猪生产效率、筑牢疫病防控体系、优化物流周转效率、提高饲喂转化效率等,实现全链条的精益管理。”当前,领先的企业正将成本目标进一步下探至11.5元至12元区间,并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用于优化关键的料肉比、提升人均管理效率等核心环节。在人工、土地、环保等刚性成本难以压缩的现实下,科技赋能与精细化管理能力,成为拉开企业间差距、决定生存质量的核心力量。
各位养猪同仁,生猪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从过去“看天吃饭”、“赌行情”的阶段,转向“苦练内功”、“拼效率”的新时代。每一次生产流程的优化,每一分钱成本的下降,都是在为抵御行业寒冬积蓄宝贵的能量。猪周期的起伏或许仍将存在,但那些手握“低成本”这张关键船票的企业,无疑将拥有更强的韧性和更大的机会,在风浪中稳健前行,最终迎来行业春天的曙光。现在,正是沉下心来,扎扎实实修炼内功的关键时刻。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item.content}}